赵福全对话杨洪:整零互信下的依托与协同

2017-08-04 10:16:46 来源:厂商供稿 浏览: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http://v.ifeng.com/include/citeswfobject.js"></script> 正在加载中...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p1.ifengimg.com/a/2016/0805/qiche_lianbo.js"></script><script>play("01a5fa3d-876b-4fb1-8c76-f62e4805767b", false, false,480,320);</script>

凤凰汽车讯 从这一季《赵福全研究院》开始,连同下一季,我们将栏目聚焦在汽车行业中的零部件企业,本季我们邀请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山东玲珑轮胎董事长兼总裁王锋、航盛电子股份总裁兼CEO杨洪、盛瑞传动董事长兼总经理刘祥伍、精进电动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余平五位零部件大咖,在汽车产业即将面临变革与融合的大背景下,凸显零部件企业所担负的使命和责任。同时,我们呼吁大家支持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希望政府用国家资源支持零部件产业发展,以下是赵福全院长对话深圳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洪的访谈实录。

赵福全:凤凰汽车的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2017上海车展凤凰汽车“赵福全研究院”高端访谈栏目。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请到了深圳航盛电子的杨洪总裁。欢迎杨总,请杨总和网友打个招呼。

杨洪: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深圳航盛电子的总裁杨洪,非常高兴和大家见面。

赵福全:杨总,今年我们是第一次做零部件企业专场,请了很多企业家来交流零部件产业对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很多网友对整车企业比较了解,因为他们直接购车、用车,但是对作为幕后英雄的零部件企业可能了解并不多。请您先和网友介绍一下,航盛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有哪些强项?

杨洪:谢谢。航盛电子成立于1993年,发展到现在业务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以汽车电子为中心的音响、导航、娱乐系统等;第二是新能源的三电方面,包括整车控制、电机控制和电池管理系统等;第三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从2003年开始,航盛在本领域内一直保持着自主品牌排名第一的位置。近15年,航盛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达10%以上,我们的研发中心是汽车电子领域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航盛也设有博士后工作站,以及获得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证的重点实验室,具有对第三方进行验证评测的能力。应该说,在汽车电子领域内,目前航盛在体系能力、验证能力、技术研发能力等方面都是国内企业中最强的。

赵福全:能不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目前企业的员工规模和销售额?

杨洪:航盛现有大约5000名员工,其中1000名是研发人员。从全国布局来看,企业总部包括研发总部及制造运营中心设在深圳,制造基地则遍布全国各地,比如江西、吉林、河南鹤壁、上海安亭等地。

2016年航盛的销售额接近50个亿。从市场份额看,去年全国汽车销量是2800万辆,而我们是其中近600万辆汽车的供应商,市场占有率在20%以上。

赵福全:大家知道,汽车电子是汽车最核心的零部件之一。而航盛在中国汽车电子零部件企业中,可以说是名列前茅。据我所知,作为航盛的创始人之一,您已经做了24年的总裁了。从当年刚毕业的年轻人,到后来带领着企业前进,一点点发展到今天,很了不起。那时候是从收放机做起,根本想不到,今天汽车产业特别是汽车电子领域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作为亲身经历这些变化的企业家,您有什么感受?

杨洪:感受确实是酸甜苦辣都有,但我还是认为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们都应该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国汽车产销规模竟然从当时的几十万辆、几百万辆,发展到现在的几千万辆,这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机遇。航盛也是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中,抓住了机遇,紧跟产业增长的步伐,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目前航盛在自主创新方面不断扩大投入:在研发投入、研发团队规模和能力、以及国际化人才引进方面,航盛不遗余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体系建设方面,航盛一直强调质量,所有工作都要求以质量为核心。航盛最初源自以高可靠性、高质量为基本要求的航空业,而汽车产业刚好也有类似的要求,因此我们对质量的重视是有历史传承的。

在创业的第一个10年里,我们的重点是打好基础;第二个10年里,我们的重点是加强自主创新,提升研发能力和质量管控能力。航盛曾经获得广东省政府质量奖和深圳市市长质量奖,目前在深圳拿到这两个奖的企业,除了华为、中兴,航盛是第三家。

赵福全:或许很多人知道华为,也知道中兴,却不知道航盛,但是作为汽车行业优秀的零部件企业,航盛可以很自豪地讲,我们与华为、中兴一样拿到了广东和深圳的质量奖。通过您的介绍,我们也了解到航盛确实有很多亮点,你们有博士后工作站,也有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

说到这里,我有一个问题。您觉得中国零部件企业到底难在哪里?是缺少人才,还是研发投入不够?您之前讲,航盛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超过10%,这在国际上看都是很难做到的,很多一流企业的研发占比也就是3%-5%,当然这些企业本身的销售额就很高,所以研发投入的绝对值还是很大的。这么高的研发投入比例,对企业的运营和利润会有不小的影响。在经营过程中,有没有股东或者其他高管反对您在研发上做这么大的投入?

杨洪:这方面我们确实也很纠结,但是我们看清了这个行业,汽车行业是长跑的行业,是要比耐力,比持久的。如果不在研发上加大投入,不形成体系,企业是没有未来的。尤其是汽车电子行业,更需要技术的不断沉淀。另外,客户选择航盛,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我们一直认认真真搞研发,在技术方面取得了领先。

技术和管理都不是用钱能买来的,而是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获得,要靠持续不断的投入,靠团队形成的共识,靠体系规范的保证。研发投入也是一样,不可能每一个项目都能成功,但还是要去试错,然后在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

处于这样一种长远的考虑,我们多次与股东沟通,说服了他们。在创业的第一个10年里,航盛的规模不是很大,但是盈利能力还不错;而到了第二个10年里,航盛的规模扩大了很多,赚钱却没有增长那么多。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加大了投入,包括硬软件设备、基础设施和研发团队等方面的投入。现在我们每年赚的钱没有缴的税多,缴的税没有研发的投入多。但正因如此,最近5-10年,航盛的底气越来越足了。

老实说,第一个10年虽然赚的钱比较多,但是心里反而不踏实,我认为那时候是一种机会式的成功,抓住一两个市场热点,赚一点快钱,但还远没有形成自身的核心能力。而这几年来,随着自主研发的持续投入,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化,航盛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客户的认可,我也越来越感觉到,航盛现在赚的钱是靠我们的能力,靠我们正确的战略。所以,我认为企业要努力实现由机会成功到战略成功的转变,这是所有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都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课题。

赵福全:在创建航盛之初您就已经认识到研发的重要性了吗?从一开始您就知道技术和管理都是学不来的,只能靠自己一点点摸索和积累,而且研发投入必须要有前瞻性吗?还是说您是在实践过程中,一点点意识到这一点,然后越来越坚定地践行?

杨洪:应该说,这也是一个过程。每年我们都会参加整车厂的供应商大会,整车厂会提出对零部件企业的要求,包括体系能力、研发能力以及未来的新产品需求等。在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产品竞标时,我们的对手基本上都是世界500强企业,我们要想中标,只有成本优势肯定不行,客户一定是先要求我们具备研发能力、体系能力,然后再考虑成本。而我们的企业文化就是以客户为本,为客户创造价值。既然客户有这些需求,那我们就要投入,要积累,这样最终客户才能选择我们。这个认识也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赵福全:中国的企业往往具有成本优势,但是要进入一流整车厂的配套体系,特别是要成为核心供应商,成本优势只是必要条件之一,而远非充分条件。因此,过硬的技术、完备的体系、高效的管理都是必不可少的。最近几年,汽车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您觉得中国零部件企业和5年前相比有哪些不同?

杨洪:这5年变化确实非常大。在研发方面,15年前或者10年前,基本上还属于国产化时代,即以模仿创新为主,能够根据样件做出相似的产品就可以了。而现在则已经是同步开发时代,这要求企业必须具有正向开发的能力。现在,主要的零部件企业都在建设自己的技术中心,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都有了比较大的提升。我认为,企业要想长远发展,第一要充分认识到研发的重要性,第二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去做。只要做到了,客户就一定会满意,就一定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

赵福全:在15年甚至10年前,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研发应该说才刚刚起步,国内零部件企业和整车厂合作,主要工作就是根据样件做出相似的产品。但是到了今天,零部件企业必须有能力进行同步开发,无论国外整车企业,还是国内整车企业,对这方面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

杨洪:国外优秀的零部件企业发展得都比较早,他们一直是正向开发,没有什么模仿。中国企业在起步初期,只能向他们学习,从模仿开始,但这种学习和模仿只是权宜之计。5年前,像航盛这样主要的中国零部件企业,都先后认识到必须建立正向开发体系,形成能与整车厂同步开发的能力。我认为这是中国零部件企业近5年来最大的变化。沿着这条路再坚持5年、10年、15年,我相信,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一定会大有作为。

赵福全:企业如果只为了谋取眼前利益,大可不必进入汽车产业。因为汽车产业的竞争是一场马拉松,是一场持久战。最终,中国企业要和全球强手过招,向他们学习,与他们竞争,并和他们一起进步。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对企业来说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去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已经突破2800万辆,但中国汽车产业依然大而不强。不过应该看到,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记得13年前我刚回国的时候,中国汽车年销量只有400万辆左右,本土企业基本靠模仿推出产品,国外企业也没有把顶尖技术投放到中国。但是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法规的不断升级,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也开始把最核心的技术投放到中国来了。这也使中国本土企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也是如此,竞争压力在不断增大。

最近工信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核心思想就是要做强汽车产业,其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强调必须做强零部件产业。您怎么看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原因,零部件企业在建设汽车强国的征途中应该承担起怎样的使命?另外,您怎么看这次国家《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对零部件企业的要求?

杨洪:我认为国家发布这个战略非常及时,体现出政府正在努力有所作为。从航盛2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零部件产业不强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上讲,零部件企业本身往往投入不够;客观上讲,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厂配套合作的时间还太短,还没有积累足够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汽车产业本来也是要先实现规模上的增长,再实现实力上的做强。汽车是追求规模效应的产业,没有足够的量就谈做强是不现实的。现阶段,中国汽车产业的规模已经足够大了,就必须向做强的目标加紧努力。而做强直接体现在整车企业的实力上,但整车企业还是要依赖零部件企业。

根据我们的统计,目前90%的高端汽车电子零部件都被跨国公司垄断。在这个领域里,实际上并不是中国零部件企业完全做不到,而是缺少整车厂的支持。为此,国家应该做好顶层设计,积极引导本土整零企业的密切合作,大力培育中国自己的优势零部件企业。目前,部分整车厂认识到应该有自己的战略布局,一些核心零部件一定要自己掌握核心技术,另外也寻求优秀的本国零部件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避免关键零部件完全被跨国公司左右。不过仍然有不少整车厂还是拿来主义,而没有长远的考虑,这对产业发展是不利的。

回顾过去,应该说中国整车和零部件企业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零部件企业在如何确保长远发展、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和坚持研发投入等方面,做得都很不够。与此同时,整车厂也缺乏长期的战略,往往为了短期利益而简单地选择国外价格更贵的零部件,而没有考虑未来的发展。最近,受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影响,很多整车厂都在重新制定发展战略,界定核心零部件的范围,并加强与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合作,这是很好的变化。

赵福全:中国汽车产业不强有很多原因,而零部件不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实际上大部分整车厂自制零部件的比例都非常低,除了发动机、变速箱、车身以及底盘的部分零部件之外,其他绝大部分零部件都来自于供应商。像汽车电子这类核心零部件,也同样要靠零部件企业提供。正因如此,这次国家出台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做强汽车零部件产业,我想这将给你们带来很多鼓舞。

您也谈到零部件企业不强,既有零部件企业本身的原因,也有与整车厂合作的问题,既和企业的远见有关,也和国家的战略相联。像航盛这种企业,早就认识到自主创新及质量控制能力的重要性,也做了大量的投入,如果外部的问题能够有效解决,一定可以更快地发展,早日成为国际一流的零部件企业。

您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整零关系的有效定位对做强零部件产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实际上美系、日系和欧系企业的整零关系也不一样,美系相对来说更加分离、更加开放,日系强调长期合作、彼此渗透,欧系介于两者之间。这些模式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

回到中国的整零关系上,您觉得应该怎样借鉴世界经验,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如果可以,您想给整车厂提出什么建议?

喜欢我们 请联系我们 >>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评论
    网友评论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