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论斤卖”有多荒诞?是对自我品牌价值的否定

2017-09-28 16:26:05 来源:厂商供稿 浏览:

  (原标题:汽车“论斤卖”有多荒诞?是对自我品牌价值的否定)

汽车“论斤卖”有多荒诞?是对自我品牌价值的否定

  汽车“论斤卖”有多荒诞?

  从某种意义上说,论斤卖车是对自我品牌价值的一种否定,

  也是其难以撕掉“山寨”“质量差”“没有核心技术”等标签的原因

  汽车怎能论斤卖?近日,川汽野马就为其首款MPV车型斯派卡(Spica)挥起“论斤卖”大旗,还宣称要开启“按斤购买时代”。舒适版每斤20元,豪华版贵一些,每斤24元。说实话,这价格还不及一斤排骨。

  照这么说,车越重就该越贵?难道在川汽野马眼中,多年设计、研发、生产倾注的心血都不及排骨值钱?最大的可能是,连企业自己都不清楚汽车究竟是什么,以及造车的目的和意义在哪。

  没听说过飞机、舰船论斤卖的,因为这些交通工具最重要的核心价值是安全。飞机是更重更安全,还是更轻更安全?天上飞的不安全就意味着机毁人亡,水里开的不安全就可能会沉船,汽车也是一个道理。重量与安全,并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正相关联系,更与价格扯不上丝毫关系。

  汽车并非架在四个轮子上的“铁壳”,而是现代人出行的第二居所,是出行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正因为此,其价值核心也是安全性、可靠性,而且还涉及驾驶者、行人乃至行驶其中的整个交通网络的安全。同时,作为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人力密集、资源密集型产业中的一分子,汽车的对车辆主动安全、被动安全、可靠性、舒适性、环保等方面也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一辆车从设计、研发到最终量产,少则五六年,多则七八年。这期间需要进行大量测试和验证,所花费的很大一部分成本和时间,都是为了保证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一核心价值,这些都不是用重量能够衡量的。这也是奔驰、宝马这些知名车企不会采用“论斤卖车”这种营销策略的原因。

  如果川汽野马的首款MPV车型真的是历时多年打磨,并且做到了精益求精,又怎舍得以斤来定价?从某种意义上说,论斤卖车是对自我品牌价值的一种否定,同时也使人产生“质量不佳”的产品推测。这大概也是川汽野马一直以来难撕掉“山寨”“质量差”“没有核心技术”等标签的原因。一个以“论斤卖”为促销手段的交通工具,会有什么技术含量呢?

  一家汽车制造企业自我麻痹尚不可怕,毕竟中国市场足够大,背着“负面标签”也照样能够生存。可怕的是,类似川汽野马这种打着“论斤卖”的旗号、不重视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车企还不在少数。比如,刚上市不久的上汽通用五菱宝骏310W(超值版)、众泰Z200等车型,就连一个安全气囊都没有。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据媒体不完全统计,我国在售的乘用车中,没有安全气囊的车型多达150款,不仅涉及长安、北汽、吉利、江淮、奇瑞等各大自主品牌,甚至也包括东风日产、上汽通用雪佛兰、长安铃木等诸多知名合资品牌。

  为何没有完备的安全性能的汽车产品还能受欢迎?说来说去,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多数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尚处在起步阶段,能跑、能开、能装货、能装人、价格便宜就足够吸引其购车,而关注安全性、可靠性等关键问题的消费者少之又少。于是,部分只向钱看、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车企,通过降低安全、可靠性配置的成本去迎合消费需求,大肆造起能“论斤卖”的车。

  反观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一些必要的安全配置早已采取强制安装措施。例如,2013年美国就出台规定要求所有在售车辆必须安装侧面气囊。此外,ESP车身稳定系统、自动刹车辅助系统、倒车影像等也都是一些发达国家车辆的强制标配。而目前,这些基本标配在中国还是车内的“奢侈品”。

  安全性差的车辆在中国广受青睐,固然是国人缺乏安全意识的消费观使然,但同时,媒体一次次地对类似“论斤卖车”现象的漠视和纵容,国家对于车辆安全性的强制性标准制定、执行、推行和监督不够,也使得这种不良现象的存在似乎合情合理。

  李克强总理强调的“推进制造业提质升级”,但这边,“制造业担当”汽车业大玩“论斤卖”,如此发力,如何能把中国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做大和做强,不该仅仅停留在销量数字上,更是数字背后更可靠的品质、更低的故障率。

  当然,指望车企自己良心发现、改变觉悟也不太可能。毕竟企业的目的是逐利,而且几十年来都是如此一路赚钱的。在没有客观媒体或其他第三方机构强力监督的情况下,最终能依靠的,只有高标准的强制法规,依法强制淘汰一批生产不合规“论斤卖”的汽车的企业,如此方能让汽车制造业提质升级,而不是原地踏步,甚至是大幅度退步。

喜欢我们 请联系我们 >>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中奥车网
热门评论
    网友评论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