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内燃机专家齐聚北京 这些大咖都说了啥?

2017-07-25 16:36:15 来源:厂商供稿 浏览:

  5月9日,由潍柴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中汽协会车用发动机分会、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中缸径多缸柴油机分会、内燃机可靠性国际技术创新联盟等单位协办的第六届内燃机可靠性技术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本次盛会汇聚了众多来自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高校、汽车与内燃机及零部件企业的专家学者,会上激烈的观点交锋不断碰撞出关于提高内燃机可靠性的新思路。快来听听各位内燃机大咖们都说了啥?

  可靠性技术难度在于其复杂性

  “作为衡量内燃机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可靠性不仅是我国内燃机与世界先进水平最大的差距所在,也是我国内燃机产品从中低端迈向高端的关键所在。”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潍柴动力副总裁佟德辉在第六届内燃机可靠性技术国际研讨会上道出了可靠性对我国内燃机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潍柴动力副总裁佟德辉

  内燃机作为整车最核心的零部件,其技术水平、质量和可靠性对整车技术及性能至关重要,因此提升发动机及整车的可靠性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共识。而想要提升内燃机的可靠性,技术难点在哪里?

  “内燃机可靠性比其他机械装置更复杂,其他装置的运作基本是物理过程,而内燃机却是一个似乎有生命的机器。”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苏万华认为,内燃机不仅有一套非常复杂的空气系统以及一个燃料能量释放吸收的燃烧过程,而且内燃机的设计制造及维修保养等诸多因素,都导致其可靠性提升是一项更具复杂性的工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苏万华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崔毅也指出,内燃机可靠性的技术难点还在于包括材料、零部件疲劳、使用过程中的损坏情况等大数据的积累,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实验;“可靠性涉及材料、工艺、设计、润滑等方方面面,多学科协同研究也是难点之一。”此外,崔毅认为质量管理也是关乎可靠性的重要因素,即使理论、设计、生产线和硬件设备都很先进,但如果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管控不到位,可靠性同样难以提高。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崔毅

  成果虽显著 但差距仍存

  “如今,不论是内燃机技术路线、安全性能提升还是行业下一步的战略规划,都加上了‘可靠性’这个要素。”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邢敏表示,潍柴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立,表明了国家对内燃机可靠性的重视;而内燃机可靠性国际技术创新联盟的成立,则标志着内燃机行业把可靠性作为重点要素放在内燃机的设计生产中积极推进。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邢敏

  潍柴、玉柴、锡柴等企业在可靠性技术应用领域进行了多年探索,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国内外各科研机构及高校,如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对内燃机可靠性的基础性研究日益深入,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内燃机可靠性技术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六届等诸多努力,都对内燃机行业可靠性技术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内燃机的可靠性得到显著提升。佟德辉介绍,内燃机可靠性通用的衡量指标是B10寿命,10年前我国这一指标在50万公里左右,目前基本可以达到100万公里,不到十年时间可靠性寿命翻了一番,而国内最好的产品B10寿命甚至可以达到 180万公里的国际先进水平。

  成绩固然可喜,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绍明也指出,我国现在是汽车大国,却不是汽车强国,我们与国外汽车巨头在很多方面存在差距,其中就包括内燃机可靠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潍柴引领可靠性再创新高

  近年来,潍柴在内燃机可靠性技术研究与应用上,做出了许多努力和贡献,并将“可靠、耐用”作为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2009年成立山东省首批立项建设的内燃机可靠性重点实验室以来,潍柴陆续开展了大量研究,并牵头成立了内燃机可靠性国际技术创新联盟、全国内燃机标准化委员会可靠性工作组等,搭建了内燃机可靠性标准体系框架。

  2015年9月,科技部正式批准潍柴建设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行业唯一的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潍柴围绕内燃机整机可靠性、关键零部件可靠性、内燃机可靠性预测与评估技术三个研究方向,不断提升潍柴内燃机的可靠性。

  通过对内燃机可靠性关键技术的长期耕耘,潍柴发动机的B10寿命走在了行业前列,车用重型柴油机达到欧美水平。2015年上市的WP13发动机平均故障间隔大于25万公里,2016年上市的首款H平台新产品WP9H/WP10H发动机B10寿命长达180万公里/3万小时,树立起高速重型发动机寿命的最高标准。

  除了致力于自身发展,潍柴还秉承行业老兵的责任感,积极推动我国内燃机可靠性技术的进步,先后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及企业合作开展内燃机关键技术项目40多项,将研究成果对行业内开放共享。潍柴通过产学研政用系统合作、研发共同体及应用共同体协同攻关等形式,引领了我国内燃机可靠性技术向国际先进水平大步迈进。

  编辑:李沛洋 

喜欢我们 请联系我们 >>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评论
    网友评论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