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行政村100%通客车
2017-10-11 15:45:53 来源:厂商供稿 浏览:次
“我们现在出行比以前方便多了!”9月25日,在潼南区崇龛镇白沙村八组,今年67岁的赵恩碧坐在自家开的小卖部前,十分感慨地告诉记者,半个月前,她又拒绝了女儿要她搬到城里去住的请求,因为如今水泥便道延伸到了家家户户门口,硬化后的社道、村道和主公路相连,加上村村都通了客车,想去哪里都方便。 这是潼南区近年来努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铺设城乡交通“一张网”的一个缩影。 水泥便道通到家 “现在干活轻松多了。”9月25日,在崇龛镇白沙村七组,今年63岁的村民罗克秀正在葡萄园里为葡萄修枝。在旁边不远处的一条水泥便道上,停着一辆手推车,里面放着剪刀、手套、锄头等各种工具。 近年来,随着“村村通”的快速推进,农村道路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农业生产和农民出行环境越来越好。但也有一些农户,由于没有住在公路旁,房屋连接公路的大多为土路或泥石路,出行及生产受到了不少的限制,原本制约农户出行及生产的“最后一公里”难题,逐渐演变为“最后一百米”的难题。 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户出行及生产生活条件,潼南区大力整合交通、国土、农业、水利等各方面的资金,加快推进水泥生产便道的普及和水泥人行便道的入户,共累计修建水泥便道上千公里,使全区数十万农户受益,逐渐破解了农户出行生产的“最后百米”难题。 “多亏了这些人行便道,让我们在家门口就可找到活干。”罗克秀说,七组通了公路后,就有业主来流转了土地种植葡萄,但因为以前葡萄园周边和葡萄园里面大多是土路和土坎,因此,在招工的时候,他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就没办法携带很多工具去劳作。 政府启动了葡萄园的土地整治工作,并在周边修建了一公里多长的人行生产便道,将葡萄园周边50多户农户串联了起来,不管是天晴还是下雨,周边的群众都可以方便地在葡萄园劳作。 “即使需要使用推车,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也能干这活。”说起家门口的这条水泥便道,罗克秀打心眼里高兴。 打通村社“内循环”实现“社社通” 崇龛镇古泥村六组较为特殊,由于历史原因,这块只有三四百亩土地的区域,周边都属于四川省安岳县,成为了一块并不常见的“飞地”。过去,由于道路不通,六组除了种植传统的水稻玉米外,几乎没有其他任何的产业,当地的180多户农户也大多外出打工。 近年来,潼南区将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投入数亿元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除了提前实现280余个行政村通畅率100%外,今年,又将提前三年实现撤并村通畅率100%。现潼南已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2293公里,完成农村通畅工程1480公里。时下,潼南正在集中力量,打通村与组之间、组与组之间的硬化道路,畅通村社“内循环”,实现“社社通”。力争未来三年,通畅农村道路1247公里,实现村社道路的内联外畅,让完善的交通网成为推动农村快速发展的基石。受益于此,古泥村六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到我们六组,有两条水泥路,形成了一个小的循环。”村民李建英告诉记者,2015年,政府就投入了40多万元,开始硬化古泥村通往六组的一条社道,同时,在六组与古泥村五组之间,重新修建了一条社道,改善了六组的对外出行条件。 一些业主抓住机会,开始在六组流转土地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其中莲藕产业见效最快,目前,该组的莲藕基地面积已经达到60多亩,不少农户都在基地找到了工作,“在基地打工,每天有80元,农忙时一个月赚3000元没问题。”李建英说。 不仅是古泥村六组,畅通的村社“内循环”也让古泥村其余的九个组受益,陆续建起了数百亩的柠檬、葡萄等特色产业基地,村民的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好。 行政村100%通客车 随着水泥便道及通村通社道路的不断延伸和完善,村民的出行越来越方便,加之近年来,潼南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投放300多台客车,陆续开通了77条农村客运线路,过去农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景象已一去不返。 “今天到亲戚家去喝喜酒,坐小客车去只要半个小时。”9月26日,在潼南区双江镇双林村,村民张秀丽虽然起了个大早,但她却并没有急着梳妆打扮,而是按照每天的习惯,先去喂了猪、洗好了堆积的衣服后,才慢慢地穿上了一身新衣和一双白色的皮鞋,而她不着急的最大底气,就是离家不远的农村客车。 张秀丽说,过去村里没通客车时,要走亲戚串门,那必须得早早起床打扮,然后出门,走2、3个小时是常事,这还是附近的亲戚,要是走得远,就更麻烦,必须要留足从村里到镇里的时间。 “我们现在村村都通了小客车,从双林村到莱湾村只要半小时不到,”张秀丽说,如果要进城,也很方便,坐农客到镇里,再转乘乡镇客运大巴就行,车辆也很舒适安全。她说:“就算我穿着一双白皮鞋,也不会沾上一点泥土,和城里出行没什么两样!” |
责任编辑:中奥车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