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偏执 从锤子发布会看汽车创新路
5月15日,一场科技产品发布会锁定了本周互联网的热门话题。次时代创新,颠覆科技,改变世界,这场发布会的每一个标签,都牢牢吸引住了当下网民们的目光。是的,我们的生活太久没有被改变过了,可越是期待,就越得不到答案,我们需要有一个人或者一家企业来启迪我们,告诉我们下一次创新革命到底是什么样的,而这场发布会的主人,希望自己成为这个能带来答案的人,他就是——罗永浩。
当你奇怪为何会在这里看到一篇关于锤子发布会的文章时,请先不要怀疑去错了网站,因为我只想借着这场发布会来和大家一起讨论,我们脑海中伟大的颠覆创新到底是什么?汽车正在经历“四化”(电气化、智能化、共享化、互联化)的严肃革命,“创新”也是近年来所有车企都在主打的战略口号,可时至今日,能够带给我们启迪和改变的技术却难以出现,在这件我们共同期待的事情上,究竟是哪些东西在阻碍着技术进步,我们还能否在有生之年见证一次颠覆性的创新革命呢?今天的文章中,我们希望借鉴一些老罗在产品创新上的态度,来对当前的汽车技术发展作出一些猜想和分析。
老罗作为当下科技领域创新代表人物之一,其实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很具有参考性。他和目前很多新兴车企的老板一样,都是以一个门外汉的身份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并希望通过自己对这个世界和技术的理解,试图做出改变人类的创新产品。回头看,当初老罗只是去做了手机,如果他选择去做汽车,时至今日你也不会觉得有任何问题。
关于汽车,我们想要的颠覆创新到底是什么?
在这次锤子发布上,很多被老罗定义为“次时代创新”的技术并没有真正触动用户,这对于每个期待者而言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那么我们想要的创新到底是什么呢?回看汽车领域,就像在那些概念车中展示的技术一样,真的都是我们需要的么?不一定,或许车企也都在像老罗一样,沉浸在自嗨的遐想中而已。我认为,创新性技术在提供一种全新生态环境的同时,它必须具备合理解决现有问题的能力,因为概念并不等于需求。
例如现在汽车产品所处的状态还停留在单纯的机械化层面,同时在车内交互上,虽正在快速普及全触控方式,但物理按键操作仍是主流,其效率低,体验方式单一,是这种传统交互模式的最大短板。所以改变车内技术是目前最易实现也是离我们最近的创新形式,也迎合了汽车智能化与互联网这两大趋势,这也让车企都在关注车内交互的创新上。
但新的生态首先要具备的就是一种“安全感”,在与现有的交互技术对比下,操作的不准确性,人身安全问题,反馈结果的不确定性都在影响这种安全感。回想我们已经见证过的一些创新技术,它们的共同出发点是为了解决现有矛盾,例如触屏手机出现时,它用了最简单且最精准的方式实现了解锁、滑动调节以及关闭程序等操作,学习成本低且精准解决了原有按键式手机的操作效率问题。
反观汽车当前仍在摸索中的创新交互技术,例如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手势情感交互以及大屏幕触控等等,前两者已经在其他移动设备上被多次证明,这种新的交互方式并不存在颠覆性的效率提升,即便拥有是为了“考虑驾驶安全”的开发理由,但语音和手势操作在“不精准”和“不确定性”上都存在问题。而触控技术在将实体按键完全植入到了中控大屏之后,通过提供触控屏幕时的反馈力度来提高精准性,但也仅在部分高端车型里出现,普及和让更多人去接受这种方式还需要一段时间。
但对比在工业设计创新上所消耗的时间成本,通过软件来提升交互体验仍然是当下很多车企希望尽实现的技术点,新老车企都在乐此不疲的投入研发精力。但最终市场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技术结果,而没有人真的关心过程和所谓的技术内核带来的“价值”。因为只有结果才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多美好的过程和演示也没用。
点评:能够补足当前的体验短板,能够精确且可靠的为现有交互提效,这些都是我们能具象到的创新角度方向。在期待颠覆性创新之前,我们不妨想试图去寻找汽车上可能出现的微创新,比如目前正在加速推广的AEB主动安全制动系统,再比如HUD抬头显示等等,这些都是在原有的技术层面做出的解决短板和提高销量的高质量技术,它们没有颠覆什么,但的确改变了我们。◆ 我们更愿意把对创新的信任交给谁?
老罗提到过:“有些领域,如果创新逻辑是对的,有钱就能搞定,比如手机;有些领域即便逻辑是对的,有钱也搞不定。”我想汽车应该就是那个有钱也搞不定的领域。
但这并不阻碍有大批信心十足的新兴车企,一猛子扎进新汽车时代的创新之路上。在当下的智能汽车时代,我们总在质疑车企做跨界这件事的专业度。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汽车一直将工业技术作为核心的发展方向,而在当下,软件平台、性能计算、算法开发、图像捕捉等内容开始与汽车直接挂钩,也验证了新老车企们在自身长板上很长,比世界500强都要长,但短板又很短,甚至比深圳山寨企业还要短的现实。
可车企比我们更清楚,在创新这件事上想要弥补短板,就迟早会被短板拉下来。所以,老牌车企不敢在新领域轻举妄动,而新车企要摸着资本风向快速的在新技术上制造跟商业有关的创新噱头。在多数人都看好汽车将是继手机之后下一个改变生活的产品时,这个领域还未曾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作为老牌车企,丰田在最近也提到了汽车创新方面的问题,核心是关于创新技术与工业实施目前很难同时兼顾,这也是作为一家极为成熟的汽车制造企业在大局观层面给出的结论。所以我们想一想,在过去的时间里,汽车品牌想取悦所有人靠的是什么,依靠的还是车辆在工程技术层面的质量表现,好开、耐开是一辆车取悦消费者的关键。而作为任何一个制造企业,创新部门与工程部门永远存在冲突,但最终的导向结果会是什么?鼓励创新而弱化工程?还是坚守工程而放弃创新?总而言之是很矛盾的。
在产品创新背后是整个行业的文化架构,而具象到每个企业身上,创新部门究竟有多少的主动权,而企业又愿意为了创新付出多少代价。所以像丰田这样的公司在面对创新问题上,选择了先从工程层面为创新技术做出更大开口,其最新的全球架构平台TNGA正是试图迈出一大步。
而新兴车企,显然在创新开发这件事上存在更多的短板。就像老罗曾经说过:“前沿类技术开发,创始人将以技术工程师这类人为主,否则连基本的方向都没有,一个毫无科学和技术背景的人,去做一个前沿科技和技术突破的东西是不现实的。”而恰恰,这可能是目前新兴车企除了在工业制造能力之外最大的短板,因为这些企业的负责人多数都是门外汉,且都更加关注商业方面,而技术开发则只是满足商业化的途径罢了。
另外,很多创新类的新兴车企总是拿自己的产品去和老牌车企的二线产品去对比,最终达到一种自我安慰感。它们可能会觉得,一辆汽车上有几十个技术维度,有其中一两项没有做好,又能怎么样呢?可一旦这些产品进入市场,结果将会是非常糟糕的。
同时,这些新兴车企在向市场提供创新技术思路时,也并没有真正的站在用户场景上,导致在用户根本不关心的方面作出一些所谓的“创新”,由此而来的产品也完全不具备应有的素质,与需求不存在共鸣,更多华而不实的东西再次成了商业化的产物,对真正的市场需求刺激无足痛痒。所以,对于汽车未来的创新之路,它的技术突破应该寄托在那些老牌车企手中,还是交给这些新兴车企的“门外汉”呢。
总结:创新的背后,是战略上的勤奋,战术上的懒惰
在软件生态的打造上,苹果公司用了三十年。在工业生态的打造上,汽车行业用了一百年。但这并不意味软硬件的创新结合对于汽车而言就是寸步难行的,只不过是所有人都太急于见到未来,车企们在战略上的勤奋恰恰印证着战术上的懒惰。
的确,汽车不是一个迭代率高的产品,技术的鲁莽创新具备很高的风险,因为一旦不被用户买账,希望再次得到认可将要等到几年之后的下一代产品上。但反之,汽车用户当下的使用场景要比之前更丰富,也意味创新角度变的更多。就像苹果手机解决的并非单纯是从键盘到触控的场景,而是整个由软硬件共同带动的生态需求。
研发层面的技术是生硬的,但落地后的技术是温柔的,任何创新技术的开发时均对应着与之相符的用户需求逻辑,好的创新技术在具备“安全感”的同时,也同样有着“归属感”,它像是一个你一见钟情的人,在期盼了好久之后,它终于出现了。
老罗的这次发布会从第二天的反馈来并不算成功,他在自己的微博中说到:“先知先觉的人,走在时代的前面,有时候不得不放慢脚步,等着那些笨蛋跟上来,这种寂寞孤独的境界,真羡慕你们不用体会!”这是一种骄傲的创新者对现世的不满。而在发布会后,我同样也在微博中写了一句话:“创新是理想主义者的天堂,同样也是产品经理的坟墓,在这条路上,偏执会让人走向绝路。”(文/汽车之家 姚嘉)